文 2手車訊總編輯 吳育青
20萬元選車法
20萬元級距的中古車是目前市場熱門車款,主要是新鮮人第一次購車與景氣不好、購車預算縮水的關係,讓這價格帶的車款非常火。台灣對汽車年份沒有限定使用期限,所以以20萬元預算可買的車款十分豐富。有雙B等進口高級車,但可選擇的年式會舊一些;另外還有6~10年的六大國產車系可供參考。總之,20萬元級距可選擇的車款非常多元,端看消費者使用動機與需求做決定。
建議兩個購買方向
(一)選擇國產車~
消費者考慮方向請以年份、里程、內裝完整程度為優先考量。
1.年份:
年份肯定愈新愈好。以同年份不同廠牌比較,買到Toyota及Honda的年份比較舊一些,而其他國產品牌的年份會新一些,因為市場供需決定價格,愈熱門的車通常價格也偏高。請注意的是這裡的年份表示是出廠年份,而非領牌年份。很多國產新車到年底都會推出優惠車,年式是今年,但在明年一月掛牌交車,車商收購也會以出廠年式為主喔!
2.里程:
里程肯定愈少愈好。客觀的認為,一般國產車都是平日常常使用的交通工具,里程一年跑1.5~2萬公里算是正常,有些特例跑少的車,通常販賣價格也會比一般車高上許多。但只要前車主正常保養,里程高一些也無所謂,因為現在製車工藝的水準,比起過往好上許多,所以除了電裝零件外,一般系統要壞也不太容易。
3.內裝:
外觀可整理,內裝通常不好整備,車商頂多除髒美容。所以可觀察各部位耗損程度來判斷前車主愛車與否。包含駕駛座椅支撐處、方向盤光滑度、排檔頭、煞車與油門踏板、開門把手處、天篷質感......等,都需要一一確認。還有一個重點是車上異味,別忘記聞聞是否有寵物的味道或是煙味。
(二)選擇進口車~
消費者關注方向則以主要結構正常做考量,舉凡引擎變速箱、水箱、冷氣、底盤等項目。
1.引擎變速箱:
這個檢視需要一些經驗,不妨請懂車朋友一起試駕,或是請車商提供第三方鑑定車況認證來確認,避免事後感覺不對......等問題。另外,掌握三個原則:「多聽、多看、多聞」,引擎及變速箱在靜態與動態的表現如果有問題,肯定會有異樣。
2.水箱冷氣:
老車最怕爆水箱或是冷氣不冷,購買前後請一定要去保養廠看看氣血循環好不好,這跟車子顧不顧路很有關。靜態發動怠速時,多看水箱下方是否有水痕或滴水,冷暖氣運作開關每一階都試試運作狀態。
3.底盤:
避震效果、輪胎磨耗、煞車盤來令片是底盤觀察重點。壓壓車體聽避震是否有異音,趴下觀察是否破損與滲油現象。當然老車難免有一些小小問題,不能苛責,但希望讀者還是多多關注,別胡亂犧牲了荷包。
這邊跟讀者溝通一個觀念,便宜未必沒好貨,關鍵是能否貨真價實。而20萬元左右價格帶的車,通常都有一定的使用年份,所以車輛故障難免,希望在購買心態上調整一下,畢竟車輛價值是20萬元,不是新車的價值。
中古車交易糾紛很多是來自買賣雙方對於故障見解的問題,交車時正常,交車後故障,感受很差。所以要改善這種狀況,消費者在購買前,與車商討論故障時負擔責任與歸屬是必須明確。
50萬元選車法
總編這次不說50萬元您該選什麼車,我們說說您該怎麼花50萬元買車。
如果您還沒有以下三觀念,建議您別考慮中古車。
1.找車,要多比較幾個平台;
2.賞車,一定要看到第三方鑑定書;
3.買車,一定要先選好店。
這是消費者購車時避免風險最直接的三步驟。怎麼說呢?
第一步:廣告先從最高價開始搜尋
現行中古車網站上所刊載的資訊,真真假假、假假真真,有時連在行業20多年的我都無法分辨,因為沒有一個中古車網站能對資訊負責,更別說有什麼標準能依循。如果您用最低價找車,恭喜您,正落入詐騙車商設計的陷阱中。比較簡單的搜尋辦法,建議您從最高價開始找,中古的物品,貴有貴的道理,便宜有便宜的風險。建議您上Goo2手車訊平台找找,這裡我們的承諾是沒有不實廣告。
第二步:第三方鑑定是溝通基礎
如果您沒選偏低價位賞車,恭喜,您已完成1/3正確購車歷程,開始邁向正確的第二步。在網路選定標的物乃至於到現場看車時,車商業務說甚麼都不重要,請他先提供第三方鑑定証書後再來談。我相信多數消費者到現場是想看一下車輛的狀況與感覺,但我們真的看得懂嗎?恐怕未必,不如將車況部分交給第三方處理,一切問題的討論,從這張證書開始。有了以上車況對稱的基礎,表示您可以繼續闖關。如果無法提供車輛鑑定証的車商,請你轉身就走,不要再回頭。
第三步:花錢是買車商專業與信賴
車商是代購與服務的腳色,幫消費者圈選好物品,提供下一位有緣的車主。有緣無份與硬強求的緣分肯定是悲劇,所以購買前最好徹底打量、好好觀察。作為精明消費者,我們更加要注意的是這車是誰賣給您的,後續保養、保固等專業問題,有個專家幫你把關用車的問題不是更好嗎?因為保養廠也是很黑的一塊,我們依靠車商的重點也在這,讓車商成為我們的顧問。
判斷車商的一些指標,例如,消費承諾、店鋪管理、專業透明、服務的標準、附加項目......購車是個高度複雜的流程,在購買前、過程中、購買後的專業問題,好店肯定會主動告知,並請多多注意這些環節,這些都是購車前必須要了解的功夫。
完成以上三步驟,恭喜您完成正確購買中古車的旅程,相信這50萬元花得是充滿愉快、充滿價值,並且開著愛車邁向有車生活的另一旅程。
(一)選擇國產車~
消費者考慮方向請以年份、里程、內裝完整程度為優先考量。
1.年份:
年份肯定愈新愈好。以同年份不同廠牌比較,買到Toyota及Honda的年份比較舊一些,而其他國產品牌的年份會新一些,因為市場供需決定價格,愈熱門的車通常價格也偏高。請注意的是這裡的年份表示是出廠年份,而非領牌年份。很多國產新車到年底都會推出優惠車,年式是今年,但在明年一月掛牌交車,車商收購也會以出廠年式為主喔!
2.里程:
里程肯定愈少愈好。客觀的認為,一般國產車都是平日常常使用的交通工具,里程一年跑1.5~2萬公里算是正常,有些特例跑少的車,通常販賣價格也會比一般車高上許多。但只要前車主正常保養,里程高一些也無所謂,因為現在製車工藝的水準,比起過往好上許多,所以除了電裝零件外,一般系統要壞也不太容易。
3.內裝:
外觀可整理,內裝通常不好整備,車商頂多除髒美容。所以可觀察各部位耗損程度來判斷前車主愛車與否。包含駕駛座椅支撐處、方向盤光滑度、排檔頭、煞車與油門踏板、開門把手處、天篷質感......等,都需要一一確認。還有一個重點是車上異味,別忘記聞聞是否有寵物的味道或是煙味。
(二)選擇進口車~
消費者關注方向則以主要結構正常做考量,舉凡引擎變速箱、水箱、冷氣、底盤等項目。
1.引擎變速箱:
這個檢視需要一些經驗,不妨請懂車朋友一起試駕,或是請車商提供第三方鑑定車況認證來確認,避免事後感覺不對......等問題。另外,掌握三個原則:「多聽、多看、多聞」,引擎及變速箱在靜態與動態的表現如果有問題,肯定會有異樣。
2.水箱冷氣:
老車最怕爆水箱或是冷氣不冷,購買前後請一定要去保養廠看看氣血循環好不好,這跟車子顧不顧路很有關。靜態發動怠速時,多看水箱下方是否有水痕或滴水,冷暖氣運作開關每一階都試試運作狀態。
3.底盤:
避震效果、輪胎磨耗、煞車盤來令片是底盤觀察重點。壓壓車體聽避震是否有異音,趴下觀察是否破損與滲油現象。當然老車難免有一些小小問題,不能苛責,但希望讀者還是多多關注,別胡亂犧牲了荷包。
這邊跟讀者溝通一個觀念,便宜未必沒好貨,關鍵是能否貨真價實。而20萬元左右價格帶的車,通常都有一定的使用年份,所以車輛故障難免,希望在購買心態上調整一下,畢竟車輛價值是20萬元,不是新車的價值。
中古車交易糾紛很多是來自買賣雙方對於故障見解的問題,交車時正常,交車後故障,感受很差。所以要改善這種狀況,消費者在購買前,與車商討論故障時負擔責任與歸屬是必須明確。
50萬元選車法
總編這次不說50萬元您該選什麼車,我們說說您該怎麼花50萬元買車。
如果您還沒有以下三觀念,建議您別考慮中古車。
1.找車,要多比較幾個平台;
2.賞車,一定要看到第三方鑑定書;
3.買車,一定要先選好店。
這是消費者購車時避免風險最直接的三步驟。怎麼說呢?
第一步:廣告先從最高價開始搜尋
現行中古車網站上所刊載的資訊,真真假假、假假真真,有時連在行業20多年的我都無法分辨,因為沒有一個中古車網站能對資訊負責,更別說有什麼標準能依循。如果您用最低價找車,恭喜您,正落入詐騙車商設計的陷阱中。比較簡單的搜尋辦法,建議您從最高價開始找,中古的物品,貴有貴的道理,便宜有便宜的風險。建議您上Goo2手車訊平台找找,這裡我們的承諾是沒有不實廣告。
第二步:第三方鑑定是溝通基礎
如果您沒選偏低價位賞車,恭喜,您已完成1/3正確購車歷程,開始邁向正確的第二步。在網路選定標的物乃至於到現場看車時,車商業務說甚麼都不重要,請他先提供第三方鑑定証書後再來談。我相信多數消費者到現場是想看一下車輛的狀況與感覺,但我們真的看得懂嗎?恐怕未必,不如將車況部分交給第三方處理,一切問題的討論,從這張證書開始。有了以上車況對稱的基礎,表示您可以繼續闖關。如果無法提供車輛鑑定証的車商,請你轉身就走,不要再回頭。
第三步:花錢是買車商專業與信賴
車商是代購與服務的腳色,幫消費者圈選好物品,提供下一位有緣的車主。有緣無份與硬強求的緣分肯定是悲劇,所以購買前最好徹底打量、好好觀察。作為精明消費者,我們更加要注意的是這車是誰賣給您的,後續保養、保固等專業問題,有個專家幫你把關用車的問題不是更好嗎?因為保養廠也是很黑的一塊,我們依靠車商的重點也在這,讓車商成為我們的顧問。
判斷車商的一些指標,例如,消費承諾、店鋪管理、專業透明、服務的標準、附加項目......購車是個高度複雜的流程,在購買前、過程中、購買後的專業問題,好店肯定會主動告知,並請多多注意這些環節,這些都是購車前必須要了解的功夫。
完成以上三步驟,恭喜您完成正確購買中古車的旅程,相信這50萬元花得是充滿愉快、充滿價值,並且開著愛車邁向有車生活的另一旅程。
資料來源:used.carnews.com/